周晴拿着一个檀木盒子,雕刻极为精美,她的意思是说一定要看出真假,否则她可能就有麻烦了。《手#机阅#读mxcxs》

    黄志军咽了口唾沫,周晴弯腰还说话,胸前的两团在自己眼前暴露了好几秒,虽然不说多大,但是很精致,黄志军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只是觉得鼻子比较冲。

    黄志军急忙低头,觉得有些无地自容。

    你看看~周文韬说。

    黄志军打开盒子,看着一卷画轴,随即说道:几位见证,画如是在此,不管打开之后有破损还是有假,跟我都没关系。这是规矩,必须得说清楚,要不然事后出现毛病,自己可说不清。

    哎哟,当铺的臭规矩,感情林崇文后半生就在当铺过的,真是丢读书人的脸。李秉中说,他是有些看不起那些为钱的读书人。

    黄志军一笑了之,随即便打开丝绸的栓子,拿起来上下一平铺,细微的略看一眼。

    张大千《龙女礼佛图》不得了~正是不得了。黄志军说。

    是啊,确实不得了,张大千,齐白石的画,字,现在都是天价,上次张大千儿子拍卖了他父亲留的遗作,那是上亿,所以可见难得,如此我见了才极为喜欢。周文韬说道,说完便点了烟,脸上露出了希望的表情。

    黄志军没回答,他知道周文韬已经又落入先入为主的感情中,黄志军看着画,里面描述的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有“经中之王”美誉的《法华经》中的提婆品,即文殊菩萨入龙宫说法,八岁龙女闻经即身成佛的故事。

    黄志军说道:张大千号大千居士,曾出家三个月。

    他在佛画上的艺术手法不仅继承了古代汉传佛教绘画传统的技法,同时也吸收、融合了藏传佛教壁画、唐卡艺术的绘画技巧,尤其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绘画艺术情调。他的画风曾经历“师古”、“师自然”和“师心”三个阶段。

    这副《龙女礼佛图》应该是画于乙酉一九四五年,正是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以自然为师的阶段。画中佛陀手结说法印、盘坐莲花座上,眼睑低垂,“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龙女跪地顶礼佛足,表情肃穆虔诚、柔和雅善。璎珞披身,飘带线条妙不可言,充满盛唐风韵。

    在〈提婆达多品〉中记载:文殊菩萨在龙宫中说法,用《法华经》度化了很多条龙。智积菩萨表示怀疑,认为《法华经》是一部精深幽妙的佛经,听到此经的人怎么可能那么快就成佛呢?文殊菩萨答:“龙王有个女儿,才八岁,虽年龄幼小,但她却有慧根,凡是诸佛说的法她都能够听懂。龙女能深入禅定,通达诸法,于一刹那间发大菩提心,辩才无碍。

    她慈念一切众生,视一切众生为赤子,功德圆满,因此她能速成菩提。”说话之间,龙女现身在法会中,向诸菩萨顶礼后,拿出一颗宝珠,献给了佛,佛也接受了。一刹那间龙女现出男子身,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在宝莲花上,即刻成佛。

    《龙女礼佛图》大千采用白描的手法勾勒线条,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潇洒地勾勒出人物与事件的情态面貌,实为大千佛像绘画中难得之佳品。

    这副画,我不说真假啊,就说我自己看到的,颜色有些深,线条虽然流畅,但是有些繁杂,特别是加重了菩萨的头发,但是这幅画的中心不在菩萨,而是在龙女,而且也不像是念过佛的人画的,因为意境不对,少了一份自然的心。黄志军说,说完便把画卷合起来,然后原封不动的放回去。

    三个人听了,都有些皱眉的,因为假的可能性太大了。

    周文韬急忙把画拿起来,仔细看了起来,确实,画风是有那么一丁点的刻意,而且着重点似乎也放错了中心。

    真的事假的?现在的仿造技术真是炉火纯青,稍有不慎就要落入陷阱。李秉中说,对于黄志军倒是另眼相看,没想到他真的敢说出个所以然来。

    不是仿造技术多高明,而是收藏的之人的心态浮躁,对于收藏界,人们疯狂追求张大千,齐白石的字画,都把他们的字画给收藏绝了,这就造成了市场真空,没有人愿意拿出来卖,所以只好卖假的了,然后人很奇怪,就算假的,也要买。所以这就给造假带来了市场,所以才有这样的超级精品仿造品。黄志军说道。

    周文韬把画放进去,然后锁好,心里有些负担,有了分寸之后他反而担心叶志明的用意来了,不过他宁愿相信叶志明也不知道这画是假的。

    现在的仪器,也很难鉴定出真假,时代在变啊。赵忠年说道。

    说的倒是真的,仪器有时候真的很难鉴别取画实物中,存在着鱼龙混杂,真伪杂糅的情况。把事情又弄复杂了一个成分。

    书画辨伪是与书画作伪联系在一起的。据记载,南朝时已有人伪作二王法书,唐代张易之曾使人伪作名画,然而五代以前,此类存心作伪之事并不多见,人们临摹复制古书画主要还是作为一种流传研习的手段。

    宋代,随着商业的空前发展,书画作品成为一种获利颇高的商品,一些大都市中出现了包括书画在内的文物市场,如汴京相国寺的集市上即有专门买卖书画的铺席,于是作伪谋利的现象就变得较为普遍了。

    北宋米芾称其所见宋初李成的画作,仅两件是真迹,其余三百件皆是赝品,而据宋人记载,米芾本人也曾经伪作古书画以骗取他人真迹,作伪之风于此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书画辨伪之学便勃然而兴了。

    当时不少书画家和文人学者都以精于鉴赏著称,他们在论述历代书画作品时,常提到真伪的问题。其中“古翰墨真迹辨”、“古画辨”等篇即专论书画辨伪。

    当时已能根据艺术风格、纸绢、笔墨、幅式、装潢、印章等方面来辨别真伪了。如论李公麟之画,“殆无滞笔,凡有笔迹重浊者,伪作”;论幅式,“古画多直幅,至有画身长八尺者,双幅亦然,横披始于米氏父子,非古制也”;论墨色,“古画色黑或淡墨,则积尘所成,有一种古香可爱,若伪作者,多作黄色,而鲜明不尘暗,此可辨也。”

    明代,书画作伪之风更兴,当时不但有个别人的作伪,而且还出现了专制假画的作坊,相应的,人们对书画的真伪也更为注意。

    清代以画家、收藏家、古玩商等,都对辨伪问题十分重视。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些造假的纯心造假,你能防几回呢?黄志军说道。

    几人听了黄志军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很难得这样的年轻人能有这份见识与见解。

    你比我想象中的要有知识的多。周文韬笑着说,倒是把黄志军看的有些高了。

    那是因为师父教的好,我只是学了我师父的七分功夫,我师父教我“前三年学看画”“次三年敢看画”“后三年慎看画”。黄志军说。

    此话怎么说?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道理。周文韬说道。

    黄志军说道:初入道者,往往处于“画盲”的状态。他们既没有鉴赏书画真伪的基本知识,对书画名家的名头又知之甚少,了解的几个名家通常也是家喻户晓的大名头,只是凭借一腔喜爱中国传

    统书画艺术的痴情入市。他们四处奔走,八面接触,通过看画展、观书画笔会、结交朋友,急切地希望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资讯,此时他们往往不会大动干戈、以较多的资金购买大名头的作品,就是购买也是小试锋芒,只在书画家家中或书画笔会上与其本人直接交易,一般不会上大当,处于“学习阶段”。

    ( 温香软玉:女人如玉中年大叔的玉石人生  )